广东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变革潮流的旋涡中心,近现代美术有着历史、区位和文化资源三大优势。美术史料、文献作为反映社会现实和文化变迁的重要载体,是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文献,也是感受时代转型和中国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直观材料。
近年来,随着教字化新时代来临,当代美术事业发展,史料、文献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结合的学术诉求激增。数字技术综合应用已渗透于某些美术馆,可为艺术家和业务机构提供“一体化数字服务”。如全景拍摄、网站建设、页面制作、App应用开发、视频纪录、电子书出版等,以多种技术手段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这些数字化技术应用,可在作品收藏、史料文献利用、口述史记录、科研及创作服务等方面大显身手,推动新一轮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
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南中国美术教育、学术带头者,依托建校60余年的积累,以学院几个美术馆、院系现有资源及广东百年美术大展资源为基础,进行充实、改造和升级,实施“中国近现代美术(广东)史料文献数字化工程”,因其突出的历史、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将会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目前,国内高校和所有机构尚无类似项目,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广东)史料文献数字化工程”为此领域的一种率先尝试。其中,“中国近现代美术(广东)史料文献数字化工程(口述史专题)”为此工程第一阶段的重点内容。
广州美术学院自1953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前身)创立至今,已历经六十余载的风雨历程。建校以来,一代代广美人无私奉献,风雨兼程,献身于现代美术教育事业。作为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先驱者和探索者,胡一川、关山月、阳太阳、杨秋人、黎雄才、杨之光、潘鹤等教育家,自强不息,艰辛创校,薪火相传。在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下,广州美院形成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他们的宏伟业绩,成为后辈接力探索广美教育事业宏伟蓝图的基石;他们所留下的精神遗产,为后人开拓进取、奋斗前进提供方向标。他们的足迹的意义,在于助力后人鉴证前行。作为重要的历史亲历者及见证人,学院老一辈美术工作者的口述史料,对于现有史料而言,不但是现有文字史料的有力补充,更是不可再生的宝贵历史资源。广州美院“987口述史工程”自2018年4月启动至今,已经采录学院近50位老一辈美术家的口述史料。
“中国近现代美术(广东)史料文献数字化工程(口述史专题)”作为“史料文献数字化工程”的第一阶段的重点内容,旨在以数字化技术,融合广州美术学院“987口述史工程”项目已采录的相关口述史料,创建开放性的数字化检索系统,从而有效梳理整合广东近现代美术史料资源,充分发挥广东在近现代美术领域的历史、区位和文化优势,提升广东美术的文化软实力。 诸多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跨学科创新性质。 美术史料文献数字化工程,主要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对史料文献等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可供检索的数据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