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1940s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口述史料 | 1940s | 正文
李仕儒

李仕儒,1940年生于广西南宁,壮族。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4年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先后在南宁市师范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工作。是首批国家颁发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的雕塑家。


受访人:李仕儒

采访人:吕大江

摄像:张飞

照相:张飞

录音:张飞

采访时间:2019612

采访地点:李仕儒老师广州家中


采访现场

采访现场,李仕儒老师展示日常使用的创作工具

李仕儒老师工作室内的创作小稿


访谈节录

对美术情有独钟

我小时候我父亲是学文史的,他也喜欢一些国画,在我家里面就有一幅国画《小鸡食蚯蚓》,这幅画给我的印象很深,很生动。另外,我的姐姐是幼师,女子幼师毕业的,她的工艺美术成绩也不错,她做的手工给我印象很深,所以我在小的时候,当时是解放前,八岁的时候他们给我的影响很深,所以我从小就喜欢美术。小学的时候,我的校长是陆国康,他对我多加关照。他就买一些当时刚解放的时候苏联的一些宣传画送给我,拿回家去贴在家里面,他也是我的美术老师,也是校长,所以他也对我有影响。但我当时很调皮,也给处分过。还有就是当时学校定校内报,其中专门有一次是发稿了讲意大利人达芬奇的故事,达芬奇小时候的故事,这篇文章也在我脑海里现在还存在、还记得,所以我小时候一直对美术,可以说是情有独钟。

后来高中,本来我想考美术学院附中的,但因为各种原因,我没有考,当时我的两个同学考上了,一个是吴海鹰,画院的一个画师,还有涂本样,在珠江电厂,他们两个考上的,当年我没有考,他们考上了,我就读高中。在读高中的过程中,我就接触了一些苏联的生活,苏联的妇女和苏联画报,里面很多油画作品,也有雕塑作品,后来我就迷上了雕塑。以前喜欢画速写、花鸟画,在高中以后我才迷上雕塑的。

苏联雕塑家穆希娜工作留影,左侧为《工农联盟》创作小稿

特别是苏联画报上,穆希娜的《工农联盟》,工人和集体农庄拿着斧头和镰刀的那个雕塑,给我印象很深。还有无产阶级的武器,拿着石头的,给我印象也很深。考大学时,就是考雕塑系,其他的我不报,我情有独钟,其他的我没考虑,因为油画比较难考,我也没画过油画,比较多的是画速写、画素描,水彩画画了一些,所以色彩对于我来说,如果讲得不好听,色盲,很少画色彩,所以我对雕塑比较有感情。

忆广美师友

在广美上课,当时就在现在后面那栋大楼(指广州美院昌岗校区雕塑系教学楼),那时候是平房,前几年才建高楼的,以前雕塑系的范围比较大,就是现在雕塑大楼那个范围,最大的那个,最前面的那个地方。当时一年级教我们的老师,有一些回广西了,前两天也去世了,李汉仪,还有潘鹤,还有一个曹崇恩,也上过我们的课,上石雕课,李汉仪一年级上雕塑课创作构图,后来就一直是潘老师上我们的创作课,几年来都是他教。(李汉仪老师相关口述史访谈请点击:悼念/ 音容犹在李汉仪:一辈子做雕塑“不择手段” / 有温度的美术史之六

李汉仪老师作品《搏斗》,1956

李汉仪老师可以说是带我们创作入门,作品要靠创作,一定要有生活积累,一定要有生活感受,在想象里面去创作,有生活作为基础,才能够有感受,才能够引起你的灵感,把作品做出来,他是启蒙者。李汉仪老师是我的恩师,包括潘鹤老师,也是我的恩师,因为主要是他们两个老师教我们的,其他老师也教,但不是主要课,都是一些技术课。(潘鹤老师相关口述史访谈请点击:潘鹤:艺术要勇于“看不起” | 有温度的美术史之一

做人的道理,是李汉仪老师和潘鹤老师教我们的。我还记得潘鹤老师,当时跟我们讲了一句话,不想做元帅的兵不是好兵,一个在大石头冒出来的草,生命力是最强的。这两句话,这两个故事,我现在还有印象。作为一个人,你不怕受苦受累,在最艰苦的环境中生长出来,才有生命力,做人也是那样,不怕受挫折,不怕人家不理解你,不要怕,只要你走得正,人正不怕影子斜。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别人,不做对不起别人的事,可以做对不起自己的事,对不起别人的事千万不要做,所以我问心无愧。我对同学、对老师,我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和我相处的人的事,从来没有。包括李老师也是,李老师最袒护我,最包容我,因为他知道我这个人不害人,是个好人,李老师很理解我的。人走得正不怕影子斜,人在做天在看,你做坏事情做得太多了是有报应的,我相信这个。

潘鹤创作代表作《艰苦岁月》,1956

当时我们班上十来个人,梁明诚做班长,我们在做学生的时候就很好,特别是经济困难的时候,大家互相帮助,我们以前学校没东西吃,一到夏天下完雨有很多东风螺,爬出来的,下雨以后在学校里,以前在学校很多的,现在没有了,因为蚊虫、农药,就很少了。东风螺像海螺这样大的,小海螺,然后我们就捡到一起,拿来煮熟煮好,大家一起吃。这是我的印象中,经济困难的时期。还有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我们下乡体验生活,潘鹤老师带队,在东莞什么湖。有一个晚上我们在河滩上打架,不是真的打架,是比武,很多同学一起,你和你,我和他比武,那个时候很过瘾。

论城市雕塑

我认为雕塑的力量是潜移默化人的思想,另外它是一个城市的眼睛,你到一个城市,人家要看你的文化,是什么文化呢?一个是建筑,一个是雕塑,为什么说古羊城这样有名,因为五个羊形成了集体,形成了一股力量,一个凝聚力发展起来的,当然还有其他雕塑,西方更多了,丹麦的美人鱼,法国的更多人,法国的凯旋门两座雕塑,其中一个是代表法国各个凯旋归来,拿着一把剑,底下一个男子走在前面。所以雕塑作为一门艺术,它对人的整个民族,对人的鼓舞非常重要。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单单靠传统的雕塑的表现力,表现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局限性,传统雕塑本身就有局限性,局限性在哪里呢,一个是做人,以人为本,这个就是局限性,而且道具不多,只能从人的本身的体现内容。如果你局限性好的,发挥的作用更大,如果利用他的局限性不好的,没法讲,没用。我感觉是这样的,但其他的很多装饰的东西,连接介质那样的东西都变成雕塑竖立起来,我是反对的。而且不是做人,做一个物体,来体现一个雕塑的作用,内容太贫乏。

有些人现在是有钱就去做,而且有很多都是名人,做这些东西都是为了钱去做,不是真正为雕塑界的发展去做的。所以我对这种现象不感冒,但也没办法,整个社会的风气是这样,我也反对不了,没能力去反对,只能这样。终究在文化的历史长河里面,站的不稳的,不长久的,我认为不行的。我这个观点,我认为在全国,一些室外的雕塑,都是以人为本的多。佛像也是人,不过他超脱一般人的形象,来创造一个活的神,有一些装饰雕塑,有一些好的作品,也会体现在一些正能量,也有的,不是没有。好像我们传统的有一些在哪个城市,一个大圆圈,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力量,这也算好的,是正能量的,反映社会的发展。

因为身体不好,不能走动,我现在最关注年轻人,他们走的路对不对,但我也没有办法去强求他们,但是我知道,有一些人是走捷径,很多人是想走捷径,一炮成名,没有捷径可走,作为传统雕塑来讲,没有捷径可以走,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够踏踏实实向前发展。


项目组采集李仕儒速写手稿一瞥



李仕儒作品欣赏

《星空》,大理石,20世纪60年代初

《苗女》,大理石,1984

《金色的沙滩》,铜,1985

《南方农民头像》,铜,20世纪70年代末

《山妹子》,铜,20世纪80年代中期

《洗尘》,大理石,20世纪80年代后期

《烛光》大理石  20世界90年代中期



Copyright ©2019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