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张彤云
采访人:王洋
摄像:王洋 尹易
在场人:尹国良
采访时间:2018年10月18日~19日
采访地点:广州市南洲路罗马家园
暂无相关资源
“人小架子大”
从小喜欢画画
我从小喜欢画画,喜欢收集接触到的各种美术图片和美术名作。常常临摹美丽牌香烟中附送的古装仕女图片,临摹香港及海外传来的圣诞卡上的圣诞树、圣诞铃和圣诞马车。我把捣碎的薄玻璃撒在画好后涂了一层胶的圣诞铃上,画面闪闪发光,和原品一样漂亮,得到人们的赞赏。高中时美术老师陈情在我的记忆风景画上批语“memory是深刻的,imagination是丰富的,一幅美好的田园诗画,盼你倍分地努力!”,还写条幅鼓励我“丰富的记忆,丰富的题材,浓烈的现实感。你的画是‘小说底’,盼你努力发展它,‘自然主义’的画作里,你将必然产生有价值的创作,我深深地期望着!”
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高中毕业前,昆明旅法画家廖新学回到昆明,在云瑞公园胜利堂举办大型画展,在琳琅满目的临摹品和写生画间,我曾经梦想过我是否也可能在这里举办一次我的画展?可是高中毕业后我因为其他原因考上了云南大学化学系。由于对化学实在没有兴趣,在1949年,学习成绩差我放弃了学业,跟随亲戚去了香港,想去看看自己生活以外的世界。原本是短期性旅游,碰上云南省起义,港昆航空突然停飞,不敢走有土匪出没的陆路回昆明而滞留在了香港。1950年我中学时同窗好友严双光(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之子)写信批评我,说我不应该在香港做“白华”(苏联解放时出走离国的苏联人被称为“白俄”),他告诉我北京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怀着对新生祖国的向往与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我1951年到北京进入了中央美术学院,走上艺术之路,圆了我学画的梦。
与艺术结缘无悔今生
1951年至今,五十多年与绘画艺术结下了生死不愿离的情缘。近六十年我圆了自幼喜爱画画的梦,我用自己的画笔表达了我对祖国、对创造世界的劳动、对劳动者的人民,对他们的激情。对我关爱的学生们我用自己的劳动,为他们筑就了造型艺术基础的平台。他们经自己努力,在美术不同领域,取得的成绩给了我作为人师的最高回报。看着他们从稚嫩到成熟,当他们毕业了,得奖了,成名了,听着那迢迢千里外长途电话告诉我:谁都可以忘记就是不能忘记您。当再见面,仍像几十年前一样,亲切地、恭敬地、甜甜地叫你“老师”时,这份情真与意切是千百万金银珠宝物质财富换不来的。“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艺从教半个多世纪,深深体会这是至理真言,它引导我朝这方向努力,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使我年满八十岁的今日感到无悔今生。
△ 《酒神》,62×52cm,纸本水墨炭笔,1964
△ 《素描静物》习作,1983年
△《祖国》, 114×57cm, 油画,1960年
△《高唱革命歌》,140×150cm, 油画 ,1964年
△ 《泉》,120×112cm, 油画 ,1977年
△ 《千秋功罪》(与尹国良合作),128×119.5cm, 油画 ,1979年
△ 《精心饲养》,127×99cm,油画,1973年
△ 《烛》,116×89.5cm,油画,1999年
△ 《大桔》,110×92cm ,油画,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