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1920s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口述史料 | 1920s | 正文
李立基






李立基,生于1929年,广东省化州人。先后就读于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1957年担任中南美专教学职员。1958年担任广州美术学院支部书记兼行政管理,为工艺美术系创建人之一。                                                

受访人:李立基

采访人:谭秋艳 许珍

摄像:吕丹 吕建伟

照相:李丽华

录音:邱艳桦 钟绮红

在场人:尹乐欣

采访时间:2018年10月30日 11月2日

采访地点:广州市南洲路罗马家园

本次李立基老师口述史采访项目同时也被纳入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2015级美术史系学生的“美术史资料收集与整理”课程体系,由本研究所许珍老师带队进行,2015级美术史系6位学生共同完成采访、资料整理及入库事项。






采访视频









采访音频







文字整理

走上美术道路的机缘

我是广东省化州县的。化州,它这个地方的民间的艺术很多。红白事那些事情,都有。它里面有好多民间艺术的东西。每年过年之后就到二月二号就有一个庙会。庙会呢,有灯笼,走马灯,我都很好奇的,看过的又看。另外放鞭炮,放烟花,烟花射上去很好看,就引起我的兴趣。就想“哎,怎么搞的?”就学画画,人家画画我就去看,人家画灯笼,我也画一下,是这样子有了美术的爱好。高中毕业之后,到广州才有大学考,那时什么东西都不懂,就跑到湛江去。那个时候上广州没有车,又没有什么轮船。我们坐运农产品的那个船,没有什么座位,也没有什么单间的,下雨,就全身都湿了,是这样来广州的。

谈中南美专图案组

图案组原来都有的。中南美专成立的时候,一个叫做绘画系,最开始绘画系就是国画的、油画的占主要的。还有一个图案组,就没有多少课程,老师也很少。当时中央工艺美院刚刚成立,为什么要成立中央工艺美院呢?中国人站起来了,就要跟外国建交,建交就要外交部,外交部就要建大使馆嘛,中国驻印度、中国驻美国、中国驻英国,你都要搞个大使馆。大使馆呢,都要按照中国式,中国大使馆用别的国家的建筑像样吗?所以这个任务非常之重。那时候唯一是周总理,他是抓这个东西,你跟外国打交道的时候像不像话,建筑就很重要,所以把全国的,属于图案组这个业务范围的一部分人组织起来,就成立了中央工艺美院。
图案组原来是很小的,是附在绘画系这个专业里面的一个小小组,因为它这个是“国油版雕”,雕塑是分开,就在绘画系里边。(因为要建立中央工艺美院)就变成中南美专清空了,没了,就合并去了,学生两三个带到北京去了,中南美专就没有图案系了。原来有,现在没有,原因就是这样的。

广美工艺系建立之初

采取跟社会联系(的办学方法),专业课请那些老师傅来上课。一个是短期请进来,其它的绘画课,什么素描、色彩就请各个系有关的老师来上课,这样就请来开班。附中的学生老师也请来,因为我们这个学校成立,老师也很高兴来大学里上课。很多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都要在附中上过课,都要经过一个上课的实践,然后成绩好了,就变成大学的助教,是这样过来的。中央工艺美院分配过来的,金景山,赵漪心,霍流枝,是陶瓷的,金景山是染织的,这些有几个人。刘宏能是四川美术学院调来的。

上模型课和记图课时,因为同一个画法要当成一个产品,当时做什么都要画图。(工艺美术系)素描要求跟别的系的要求不同,别的系打好绘画基础,搞版画搞油画的就根据美术来打,但是工艺系素描呢,它要求结构很清晰,你生产什么东西都要……所以工艺系的教学改革最厉害

1980年代做工艺系改革试点班班主任

这个试点班,我是系主任,又是教研组组长,因为这些大家都不熟悉,没有人去干,我就硬着头皮就像这个庙祝,人家拜神啥都找我啊,是不是。只能硬着头皮去做。那时开了工艺美术座谈会,那个时候打响了。我们早前两年,已经在讨论原来工艺美术系的路子怎么改变,设计怎样能跟得上时代,所以我们系就出来了,一办这个班就办成功了。原来招生的时候啊,不敢按照原来的规定,因为你没有一定的老师,实力,你没有做出成绩,就不给你招生报名,所以后来就跟陶瓷、染织专业,合并换个手法去招生,但是招生的时候就讲清楚了——你们来工艺系。这样子试点班就成立起来了。
试点班不是学工艺设计,是从旧的工艺美术那套教学,走向适应现代的工业设计,这一套的教学基础什么的都在摸索。当时大家都在努力,都向这个方向来摸索,开始自己找资料,所以就是这样试验成功了。

回首工艺美术的曲折发展

广东省委很注重建工艺系,因为交易会是在广州嘛!那个时候出口那些东西,都是我们民间工艺拿出去赚钱的。那个时候外交办事,矛盾很厉害,你看美国,所有的帝国主义对我们都封锁,一点外汇都不给你。西药,那时候没有的,没有外汇,你买不到东西。那时候香港控制的很严,英国在那里统治,就是这样的原因。一到解放之后,周总理就抓这个,建立交易会。交易会办在广州好几个地方,一个正正在海珠广场,现在是华侨大厦的那个地方,后来有钱了,就建了一个交易会在解放区旁边很高很高的地方,到后来才搬到流花湖那边,现在就到琶洲了,搬了好几个地方。琶洲是最现代化的。工艺美术对中国的建设起很大作用,没有外汇,什么先进的东西、机器,汽车都没有啊,一穷二白啊,中国以前哪有工业这些东西,所以要靠交易会赚外汇。那个时候广州美术学院、省的领导,整天来考察,要培养人才,马上要把这个开展起来。交易会开起来,地方工艺美术慢慢就兴起来了,慢慢带起。你看看以前,象牙雕刻、广绣,还有汕头的抽纱……那时去汕头看看,抽纱是家家户户都在手工搞的。

到后来中国的工业慢慢发展了,整个国家慢慢起来了,有很多手工的东西,都被机械替代了,就等于我们的电话一样,以前那些台机,最高级出现什么大哥大,拿一个大哥大多神气啊,现在啊,就被现在的电话代替了。摄影也是这样的,那个时候有部相机也不错了,现在大家都不买了,也没有相机买了,现在相机都被手机代替了。现在等于我这个人已经被别人的全部代替了,我现在越来越傻了,什么东西都不懂了,真的是不懂了,不是假的,手机有些我都不会用了,时代就是这么回事嘛。

有时候我想,也不错,大家都起来了,我们都聪明了,什么都会用,我傻瓜,我一个人有时候有什么,无非当时的辛苦就看到今天的结果,你说好不好,我就说好了。在当中的磨练,骨头,皮肤,我这个脚,就是到周矶农场磨练成这样的,但是现在我一点都不后悔,当时很辛苦,但是今天看到这个,我也很愉快。为什么,就是为了后面大家好就行了。







采访图片







文献资料




Copyright ©2019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