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1920s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口述史料 | 1920s | 正文
潘鹤










潘鹤,广东南海人,1925生,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中国国家画院首批院士、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曾获得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中国雕塑艺术终身成就奖、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首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采录人:梁志钦 许冰煌

摄    像:李宇强

采访时间:2018年8月20日

采访地点: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潘鹤老师家中

音视频总时长:240










采访视频

















采访音频
















文字整理





"看不起”的智慧

整个世界我都看不起的,您问我是谁,我都不记得了。那个时候看不起老师,全世界的老师我都看不起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看不起不等于不尊重,看不起就不知道有这回事,看不起别人,您就有奋斗的方向,尊重就是表面的事,比喻我要做将军,我在推托,但是我的心已经是将军了,这叫做看不起,所以成功人就一定要看不起其他事,这是对的。

按部就班学习成功比例很低

艺术怎么学?艺术根本没得学的。当然,技术可以学,比如怎么画画,怎么用笔。但艺术不是那回事,艺术是很综合的东西,实际就是一种抒发,心境的抒发就变成个人的形象。什么叫做唯一,艺术就是唯一,但是美术学院教的是技术,不是艺术。追求艺术首先要有爱好,有了爱好之后才会去自学。所以成功人士多半是自学成才,为什么呢?就是独立的问题。按部就班不是说没有成功的,只是比例很低。但是自学爱好成功的比例就比较大。

做雕塑曾经无法养家

现在的艺术家有名有利,但在以前,艺术家是“衰三代”人——养不起父母,养不起老婆,养不起自己,养不起孩子。不能给家里任何一个人学艺术的,不管你演戏也好,唱歌也好,美术也好。一到美术,最糟糕的就是搞雕塑。美术里面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最糟糕没办法生存的就是雕塑,没法生存的。过去雕塑是为为封建庙宇服务的,反封建以后,(人们)就认为不存在雕塑了,雕塑被淘汰了,只剩下来民间艺术,剩下陶瓷。我所爱好的那种雕塑是不能生存的,完全不能生存的。因此父母,妈妈担心我将来怎么办?那个时候妈妈整天骂我,你不要再搞什么画了,快点学点数学了,加减乘除了,学语文,不要搞画画了,没有希望的,将来长大怎么办,靠你养怎么能养家,很担心我的前途的,当时是这样的局面。

“反弹思想”

因为人是这样的,我发现人很难说,什么叫动力?动力在哪里,很奇怪的,像打皮球一样,你不打他跳不起来的,人就是这样的,你打他才能跳起来的,你放在旁边发霉的。钟表不用可能生锈,那个皮球不打可能漏气,人也要打,越打越过瘾,越打越跳,越打越反抗,就是性格里面养成了反抗,慢慢形成那种力量。你越看不起我,我越是好胜心强,你越鄙视我,我越自信,我这是反弹思想。当时我就是养成了这种,一定要把艺术家地位从社会上提高,我超过你百万富翁,我超过你做大官,现在我已经基本上达到了。











采访图片















文献资料






△ 年轻的潘鹤在高尔基塑像前


△ 《艰苦岁月》工作照


△ 与作品《睬佢都傻》合影


△ 为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塑像


△ 在作品《珠海渔女》前留影


△ 雕塑作品《艰苦岁月》,40×36×46cm,玻璃钢


△ 雕塑作品《自弹自唱》(《艰苦岁月》原稿),38×31×46cm,玻璃钢


△ 雕塑作品《坦赞铁路》,78×57×75cm,玻璃钢


△ 雕塑作品《当我长大的时候》,65×37×46cm,玻璃钢


△ 雕塑作品《马克思与恩格斯》,44×28×79cm,玻璃钢


△ 雕塑作品《赵少昂》,27×25×50cm,铸铜


△ 水彩作品《外国人肖像》,13×9cm


△ 水彩作品《北京》,9×13cm










Copyright ©2019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