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1930s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口述史料 | 1930s | 正文
胡钜湛






胡钜湛,1930年生,广东开平人,擅长水彩画、油画。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曾任教育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广东教育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为二系的创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中、小学美术科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水彩画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受访人:胡钜湛  胡赤骏(胡钜湛老师长子)

采录人:许俏文

摄    像:文三原 龙成关 何铭迄

采访时间:2018年6月12日

采访地点: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胡钜湛老师家中

音视频总时长:180分钟






采访视频









采访音频







文字整理

如何走上艺术道路

我从小到大都是在玩的,画画也是在玩的。我感觉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跟现在不一样,我们那个年代都是喜欢玩,现在是老师怎么讲就怎么做,现在的要求太多。那个年代小孩都是在玩,那个鱼、那个风景也是玩出来的。怎么让它们动起来,就要有想象,这个不容易。

(在开平一中的时候),胡根天是我的老师。我那个时候,在学习这个阶段,没有人教也没有人说,我们都是自己动手动脚,自己在那里玩。我好多画都是动手实践出来的。如果搞不清楚、讲不清楚就动起来,慢慢就能感觉到是这么回事。后来才学会画画的,这整个过程我都是玩过来的。

(胡赤骏补充)他说的意思大概就是那个时候只有在真实的生活里面玩,才有那种体验。他画风景、画鱼,都是在玩。他的意思就是说要接触真实的生活。

鱼跟我们有感情

我觉得鱼跟我们有感情,鱼可以帮我们想很多东西,鱼动起来,很多变化是你想不到的。会引起共鸣,跟人的心有联系。鱼在水里玩啊玩啊,靠水来表现,水有多少,出来的效果都不一样。鱼比较活跃,容易表现出来。画鱼,有光线就显得很丰富,好多人都体会不到。要掌握这个水的性能和光线,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让水听你的话,听你“指挥”。我可以利用这个光线的变化,表现色彩什么时候浅,什么时候深。画鱼时,有些时候是在水上面做功夫,有些时候是在水的表现上,它们的效果是不同的。

艺术伉俪 (胡赤骏讲述)

他们(胡钜湛与妻子陈秀莪)画画主要分三种类型:一个是习作,习作一般给学生示范画的,是有对象的一种画法;再一个就是他们带学生下乡写生,我觉得他们当时下乡写生是很自在的,画了很多很漂亮的作品;然后,就进入到后来那个阶段,他们自己慢慢摸索到了一个题材,一些做法。像我母亲,她就是以花为主,画花。他们两人都画鱼,两个人在技法上有切磋,互相都有一些“小发明”。

比方说,他的画里面鱼的那种气泡,是我母亲发明的。她用酒精滴在画作上,然后产生了像气泡一样的那种感觉,他就用上了,他们在技法上相互借用,但题材不一样。

组建广美教育系(胡赤骏讲述)

他(胡钜湛)是(20世纪)80年代初去组创广州美院教育系的,以前叫师范系,培养专门的美术老师。他去做了三次调研,都有详细的笔记。第一次是全国素描研讨会的调研,第二次是为了师范教育的调研。后来就是为了水彩教育,水彩这个专业的教学记录。这三次都有很详细的笔录,最后就成立了这个师范系。这个师范专业在当时是全国第一个正式的水彩教育专业,他也是第一个在全国招水彩专业研究生的人。








采访图片







文献资料


△ 《千手观音》,208×129cm,白描,1960


△ 《奋进》,39.5×55cm,水彩,1980


△ 《热带鱼》,39×54cm,水彩,1980


△ 《二乔争艳》,54×78cm,水彩,1990


△ 《大家庭》,54×79cm,水彩,1992








Copyright ©2019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