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1930s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口述史料 | 1930s | 正文
曹崇恩






曹崇恩,1933年出生于广西省灵山县,1949年就读于广东省立美专,1950年就读于华南文艺学院美术系,1956年毕业于中南美专雕塑系。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采录人:吕大江

摄    像:张飞

采访时间:2018年7月30日、8月8日

采访地点:广州市沥滘曹崇恩老师家中

音视频总时长:191分钟






采访视频









采访音频







文字整理

在天安门广场学习石雕


我在天安门学习石雕很艰苦,我自己很刻苦。一般礼拜天搭的那个棚,北京很冷,结冰了。上班的时候工人在升火炉,大火炉,礼拜天呢,师傅不开火炉,但是我要磨刀,这个水放在石头上磨刀,磨着磨着就结冰了。你看看,多么冷。这么冷的条件我还在那里学习石雕,学习石雕很艰苦的。早上去跑步,在天安门广场上面跑步,天天就跑步。原来大礼堂都没有,都是一般的四合院,广场也很小那个时候,就在那里面跑步。纪念碑那里,刘开渠是总指挥,就是搭个棚,前面是广场这样的。所以我不是在美院学的石雕,我是在天安门纪念碑学习石雕。

生命不止,创作不息

我觉得一个艺术家,时间越老经历越多,经验多,慢慢成熟能够成熟了。每个人不一样,我搞很多,总是不满足。别人问我你哪个最好,我说我没有一个好的,我很多作品,但是我没有一个自己满意、满足的,我的思想就是这样。随着年龄增长以后不断去干,因为时间不多,争取在很短时间里做得更多,我就是这样想的。人一生也局限,由于年龄、时间不能改变,只能在最短时间搞更多作品出来,我想是这样的。

做造型艺术要多记一些形象

全世界60亿人中,没有一个相同的,都有五官,有鼻子眼睛耳朵,但是没有一个相同的。我这样讲,大海里面的沙,没有一颗相同的,不是这里多一点,就是那里多一点,没有两颗沙是相同的。我在新疆戈壁滩看过很多石头,没有一块相同的,人一样的,所以我为什么选择住在沥滘,我也是晚上可以到处走走,多看一些形象,脑里面多点记一些形象,这对一个艺术家很重要。画画也好,雕塑也好,造型艺术一定要多点看,在脑子里记多一点形象,这点很重要。

时代在变,创作初心不变

过去做石雕,我都是自己打刀,用钢来打,现在都用合金了,也不用自己打了。所以现在工具变了,以前用手磨的,现在有打磨机了,时代在前进,电器也在发展,慢慢改变过去一些东西。但一个雕塑家在塑造一个人时,首先要了解他,他的爱好、喜怒哀乐都要了解,同他聊天交朋友,要有一段时间去接触、去熟悉他的爱好等各方面,不能光拿一个图像就开始做,这样是不行的。艺术家应该有他的想法,观察方法、思维各方面都要跟上,这个是不变的。








采访图片







文献资料


△ 《祝开绩》 1970年,25×32×56cm,铸铜


△ 《赵蕴修》,1980年代,25×25×50cm,铸铜


△ 《刘开渠》,1991年, 34×34×69cm, 树脂


△ 《周大集》,1980年代,77×34×67cm,树脂


△ 《廖冰兄》,1995年 ,32×32×56cm,树脂


△ 《胡一川》, 1995年, 30×26×59cm ,玻璃钢


△ 《蔡里安》,2003年,25×26×47cm,铸铜







Copyright ©2019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