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1930s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口述史料 | 1930s | 正文
张碧联






张碧联,1933年生人。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政治学院。毕业后分配至中南音专工作。1958年随丈夫张信让调往广州美术学院,在人事科工作至1988年退休。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初期,还曾负责广州美术学院招生事务。

张信让(1925.12—1999.1),别名乔父,山东蓬莱人。1950年1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曾任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副教授,是广美版画艺术与版画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


受访人:张碧联

采访人:简翩翩 曾娜

摄像:刘海玲

照相:曾梓琪

录音:李远

采访时间:2018年11月1日

采访地点: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

总视频时长:195分钟

本次张碧莲老师口述史采访项目同时也被纳入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2015级美术史系学生的“美术史资料收集与整理”课程体系,由艺术人文学院教师鲁宁带队进行,2015级美术史系5名学生共同完成口述采访及资料整理及入库事项。






采访视频









采访音频







文字整理

1950年入读中原大学

我是50年6月吧,学校放假了,解放了,很多青年学生都纷纷往外去投奔革命。我那个时候跟我班里头有个很好的同学,我们同窗共友,从小学到中学都一个桌子、一个宿舍,都在一起的。解放以后,我就跟她,还有我们班里另外一个男同学商量要离开益阳。三个人商量好要过河。我们三个人住在河这边,要是去早了,没有船过河,于是就在另外一个同学家里睡了一个晚上。早上大概四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起床赶到那个码头去等轮船到长沙去,从此以后,就离开了这个地方。好像6月,当时我们是想参军,军政大学不招生,想革命大学,也不招生。那怎么办,就天天到大街上去看报,看看有没有什么要招生的。那刚好中原大学(招生),中原大学的校长叫做潘梓年。到中原大学,主要是看也有个文艺学院,(中南)文艺学院招生。我呢,在学校的时候喜欢唱歌,也不知道唱得好不好,反正那个小地方。乡下过来我就报了那个文艺学院。文艺学院它是中原大学的一个学院里头,分好多个学院。所以当时要考。是七月份什么时候考,考什么呢?要唱歌、视唱练耳,还要考作文。我这些都没见过的,我也不知道视唱练耳是什么东西。唱歌随便你想唱什么就唱。后来考的时候,我就站在那个里头在考的,(我就)站在外头就去看人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后来视唱练耳的,人家“哦哦啊啊~”,我进去也跟着人家的钢琴(唱),我第一次见钢琴,没见过。后来笔试,笔试要写篇作文,我也忘了是什么东西,但是我就记得最后一句,“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就是类似这样的。后来考完了,就发榜,发榜大概是在八月还是什么时候。登在《长江日报》,那我去看看,哎,找到我的名字了,有我一份呢,9月2号去报到,就这样就进了这个学校。

与丈夫张信让相识相爱,结交美术界好友

认识张信让他们,是因为他们从北京和胡一川过来,我们那边也就这么大。很简单的,没有什么人介绍。因为院子小,经常课余他们在操场打球。有时又到图书馆转一转,这样子大家就认识了。他们几个我最早认识。杨之光,郭绍刚,袁浩,冯玉棋,还有一个夏略没有来,在武汉。后来他们要画画,没有模特,我当模特可以,他给我画的头像我还留着呢。

胡一川夫妇为我们筹办婚礼酒席

结婚那天,音专那也有一对结婚的。胡一川夫妇为我们跟音专两个筹办了一次酒席。有些人在民主路(音)的中华酒楼,他请了什么人呢?请了关山月夫妇,杨秋人夫妇,阳太阳,阳太阳是广西的,广西夫妇,再加上我们两个,他们两个,共十个人。在那里吃了饭。然后吃完饭回去以后呢,就在大操场,两个学校的师生开舞会、吃糖果。那个糖呢,每个人三毛钱。买了很多摆在上头边挑高兴得很,就是这样,这个(婚礼)事情就这样了结了。

见证广美历史,希望广美越办越好

我自己是一个外行,但是学校我希望它越办越好。因为不管怎么的,我虽然58年才来,但是我那位张先生他是从头到尾待在这里。就算不是这样,也希望学校越办越好。有的人说是学校要办成大学啊,要办成什么,我对这个倒不感兴趣。为什么一定要办大学,这就是美术学院,把美术学院办得有声有色就行了。

现在的学生再过二十年就是顶天立地的人了。张老师喜欢年轻人,他跟年轻人来往可能多。他也能够接受新东西,他不像我保守。所以他的学生只要在,都要跟他联系。他当然是希望这个系越办越好,我也感觉的很好,因为有时候我在后面散步,碰到版画系很多老师,都在那个楼上有他们的工作室,见了都要打招呼,都很亲切,所以总是希望学校越来越好。

再过二十年,我们虽然不在了,你们这代人把这个学校顶起来,这就是我的希望。







采访图片








文献资料







Copyright ©2019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