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高骧,1939年生,云南石林人,擅长陶瓷艺术、中国书画、水彩和艺术设计。196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并留系任教。曾任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系陶瓷美术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外国留学研究生导师。1989年调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任工艺与设计研究室主任、研究生导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资深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名誉顾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英格兰皇家艺术基金会学术委员会顾问。
受访人:马高骧
采访人:吕大江
摄像:张飞
照相:张飞
录音:张飞
采访时间:2018年11月21日~22日
采访地点: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
采访现场



访 谈 节 录
艺术传奇
说到艺术,我可以说是一个传奇,虽然我这个家族里面还是比较接近书香门第的,大家有这个环境,但是对当时那个时代,抗战胜利以后,国共在频频地斗争,所以那个年代比较动乱,而且中国处于一种环境,就是国家的安定、发展都是有限的。
那个时候,1939年到出生,到小学,抗战胜利是1945年,1939到1945年我还有一段记忆,日本已经从东南亚往缅甸这边打到保山,轰炸昆明,因为我是云南石林县的,一个小的县城,当时已经感觉到日本飞机来轰炸的景象,所以在那个环境下,从小心里边,对于要学什么东西,是不太稳定的。也就是几岁的时候,可能是父母给我基因还是什么,没有谁教,我就是喜欢在地上乱画,可以说我的地面、墙面或者马路都变成了艺术天堂了,我用的笔就是民间用的白土、白泥,在地上画,像粉笔一样的,在地上画各种各样的鸟、马,甚至画人,这样一来他们小孩、家长、路过的人,就会说这个小孩怎么能够画这些东西,挺有趣的,我就趴在地上画。我家庭在动乱期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上学校时已经解放了,刚解放,小学没有更多的机会,我就跟着大家学。

马高骧初中时期
但是对于美术这个角度来谈,我喜欢听人家,比如说我哥哥或其他人讲故事,故事里面有水浒、三国演义,我脑海里就有骑大马、打大刀那些形象,我就画那些东西。生活里的人物我也画,我觉得画得有趣。所以到解放的时候,解放大军从北方打到南方来以后,进城了,毛主席这些也是有印象的,他们抬着画像我也是有印象的,我也在墙上画,当时毛主席、孙中山就画出来了。小学的时候,还不是正规的学习,所以我对艺术的灵感,也说不清楚是不是天分,没有人教过我,我爱好在马路上画,在墙壁上画,我的家庭,特别是我父亲,他是过去的私塾老师,就是当时属于教书先生这样的,教学是比较严谨的。乡里面或者县里面的人都称他为马老师,很尊敬的。他对我做事要求是比较严格的,拿着那些书,每天晚上都要点着油灯写。他给我的印象是对我要求比较严,对老师对长辈很尊敬。我记得有一次我父亲说,他们买回来的桃子很新鲜,让我送给我老师,叫我提着篮子到他家里去,那个老先生也是过去老先生的样子,长袍大袖的。所以我记得就是这样,对老师、对家庭对别人都是要尊敬,热爱,所以我对儿时生活就是有这样的印象。

马高骧高中时期
慢慢到了中学,初中有美术课了,美术老师带着我写生,没有别的参考书,就是照着房子、风景画这些东西,我很认真画,每一次都很有兴趣,我画的画到了这个基础之后,学校的黑板报都归我来管,而且我学画就是看别人画册,有什么出版报纸什么的就看着,当时的素描都练,我自己画了一张毛主席的东方红这个题材画,结果到学校展出,黑板报出来之后,贴上去,就在学校引起轰动了。高中没有美术,但是有教初中的美术老师,我中学的时候已经到了另外一个县,彝良县彝良中学上的高中,他带着另外一个同学和我,跟着美术老师,一个女孩子,去写生,去画画。我的进步很大,包括写生、素描进步都很大,最后自己开始创作,然后投稿还给我登了,中学得了第一次的稿费,我好高兴,那个时候我们都没有什么穿的,学校总务处的老师说你有稿费(我投稿给的稿费,好少几块钱),那个时候几块钱够买很大一段布了,老师就说我给你做件衣服穿吧,这个老师对我很好。所以这样艺术创作从爱好到由老师带着一块儿去练一练,也不是教,有这样的基础后来直到高考。那个时候是高中,我还当着少先队的辅导员,我本来也是红领巾,就带着他们学习,艺术一直就没有跟我分开,从小就是这样的。
考取西南美术专科学校
因为我们那个年代是50年代中期,中国刚刚进入了恢复建设,抗美援朝完了以后,要加强中国的建设,属于那个阶段。所以对教育招生,全中国就几十万,总共加起来才几十万,艺术类的很少,所以当时我们搞美术的,也不知道考哪里。我是一个县城里面的,很闭塞,平时书店里面想要买一本美术书也买不到,新华书店也没有多少东西,信息很闭塞。当时我也不知道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考,我不仅仅考美术,因为我的文科比较好,所以我当年报考的也有其他大学的,有两所师范大学。

初入西南美专时
当年听说在昆明,有人来招生,美术类,县里面就知道,美术老师就问我,你要不要报考。我说,当然报考,当年还不叫四川美术学院,叫做西南美术专科学校(西南美专),后来院系调整,就像中南美专是广州美院的前身一样,西南就是西南美术专科学校。这样我就报这个学校,也没有其他选择,我就等着考,哪一所学校考取了就上哪里,因为我们那个年代是比较穷苦的,特别是我后来父母双亡以后,我基本上就像孤儿一样的,就靠学校了。学校助学金,当年只有几块钱,几块钱就够一个月里20天的生活费,还有10天没有饭吃,我就想办法今天吃一顿,明天不吃或者少吃一点,把这个月拖过去。穿的衣服没有了,很冷的时候我就打着光脚,穿着短裤。后来有些同学好心,甚至女同学都会把衣服拿来给我穿,我也没办法,冷了还是得穿。所以在那样的条件下,我只有报考,希望进一步深造,要读书,就报考,考取就行了。
结果我很荣幸,有两所学校找我来了,一个是四川美术学院(西南美专),另外还有一个师范学院,是后来才通知的,当时我已经接到美专的通知,很高兴,就到西南美专去了。环境背景就是这样的,没有选择,在那个条件下,特别是中国的美术学院在当时是没有几所的,所以四川美术学院当时在重庆已经算是最高学府的,你只有冲着那里去。但是我思想里面是有这个志向的,如果搞艺术,就是我的梦想,我就要实现它,尽管穷,尽管偏远。当年考取的时候,我是唯一一个考上去的高中毕业生,我们那个时候还有调干生,就是有些是当了很多年老师的,有些是部队文工团继续学习的。所以这样一来,我们班其他学员都是有资历、有水平的,我一个是年纪小,一个是普通高中考上去的,而且是县里考上去的,其他都是大城市的,比如昆明的。
回忆求学时光
整个四川美术学院期间,说起来我们得感谢这些老师,因为四川美术学院,我刚才说了一点,它是一个综合的,也是代表一个大区的综合艺术院校。但是由于中国历史变迁,就像西南联大,北京几所大学都跑到云南去开联大,都很有名,出了好多专家。重庆、四川也像这种情况,重庆当时是蒋介石国民党的陪都,人才也是聚集的,包括故宫博物院的许多东西都搬过去了。就说特殊的地区、特别的时代,使人才在那一段时间聚集在那里。四川成都当年有很多专家都在那里,好几位艺术家,刘开渠、华君武都去过那些地方,雷圭元、庞薰琹他们都在那里待过。而最著名的一个教授也是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李有行,他们称之为东方色彩大师,徐悲鸿那个年代,一起到法国留学了,他搞的是另外一个专业,他除了绘画之外,他还搞工艺,工艺可以赚钱,画不卖,自己就生活不下去,所以李有行是理事长,是专家,画布设计,还有色彩研究的很好。他当年在成都艺专的时候,已经就是校长了,成都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

大学时期留影
那么到了解放后,回到四川美术学院,他调了位置,变成教务长,因为党的领导,派了另外的人当校长,这是当时的时代特点,所以李有行教授是我们非常敬重,也算是四川美术学院的一个牌子,就像我们广州美术学院的胡一川这一类的人,元老、办学的招牌一样,李有行是这样的人,提起他就是功不可没。当时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他本身的才华给学生、给教育确实是影响很大。

我的画册里面也有色彩这个分类,这个画册在杭州西泠印社出版以后,他们拿到浙江美院,也就是中国美术学院,那些老师们说,一定要找到我,拿那本书研究四川美术学院当年的水彩画是什么教学特征。全国对四川美术学院那一套教学是非常关注的,李有行先生当校长、当教务长,每一次讲座也好,我们所记的笔记也好,他亲自指导画的东西都是一种深刻的财富,所以这是一个老师实质的最牛。在研究四川美术学院文化发展当中,他们搞的学术研讨会,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当时是为了自己写的,后来他们拿到了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上去登了,评为优秀奖。我们主要就写李有行的教育,“让绘画与工艺兼容的色彩丰碑”,他的色彩和工艺绘画两者是可以融合的,不像纯油画就是油画,它是跟工艺结合起来,它可以筛查,有些色彩可以分色块来用,那些理论都是很好的,所以我们写下来,他们很重视,作为一个优秀论文,在中国文库里面评了优秀论文。这个文章是我和我夫人两个人写的,这个杂志我带回了。这个杂志是《中国美术教育》,是2003年第六期登的,我过去在这里面登过好几次文章,就是谈一些教育思想,包括欧洲的文章,他们都谈了中国的教育,我们写了几篇。“创立绘画与工艺设计兼容的色彩教学丰碑”浅谈李有行教学体系,这个拿去做一个研究是比较有名的,所以我对这位教授印象是比较深刻,也跟他们谈了一些所听的讲座,还有听课以后的实践,分成几个部分写出来,写出来还是有影响的,他们作为一个教学研究是有价值的。

李有行画作
作品欣赏

舞,新彩瓷版画,1964年

三色鸟

体坛风云

飞向宇宙


春梦,1987年泥火岁月,1984年

彩釉之花,1987年
一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