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学接触新知
在解放以前的一段时间,我在北京到处走嘛,就知道了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有一个红楼,我呢,我很喜欢读书,一到北京就发现,北京能知道的知识太多了。我还跑到了美国领事馆,美国领事馆有一个图书馆,它那儿可以自由进入的,不像现在你还得拿身份证什么的,但是在美国领事馆看不到什么东西,因为都是外文的。 北大,北大我进到里面去,我就发现了,北大有一座红楼,大概5、6层吧,我进去乱窜,没有什么人管。我窜到了地下室,发现一个阅览室,里面有很多各种书籍,最主要有很多进步刊物。那我就在这个阶段,就是从1949年的大概9月份吧,到1949年的冬天,只要有空,没有事儿,就跑到那儿就看去了。看了大量的包括苏联的书籍,苏联的小说,包括解放区的一些介绍。当时都看,一下子就觉得脑子好像开了。以前什么也不知道,就完全是糊糊涂涂读书,读完书以后,有钱的话就考个大学,没钱的话就做事儿。但在那之后突然一下发现,哦!原来我们的国家,现在的现状,国家的情况,一下子都知道了,我开始对这个东西特别地有了兴趣。这样就在北京解放以后,就懂得解放军的进城,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解放这两字懂了,旧的社会也过去了,也懂了。 报考华北大学第三部 报考华北大学时,就像现在你们到菜市场,一个桌子一个桌子,很多人,哪一个招聘什么的,就那儿,递交你的简历,然后你去面谈。当时也就是这样,在我们的聚集的柱子前面摆了好多桌子,然后你就去报名吧,说你的情况,记录下来,给你发表,你一填表,交表,通知,然后就去,这样。我在填表的时候,特长两个字我就想到了,(画画)算不算特长呢?算特长吧,我会画啊。画得不管怎么样,当时根本不懂,像现在从小就已经有什么班培养了,没有不懂,我到高中也不懂什么培养,也不懂什么方法什么的。根本不知道,但是我特长我这样写上,画画,然后下面的,学校选择,有一个华北大学第三部,这个上面批注的就是音乐、戏剧、美术……我会画画,好,写第三部,于是就是现在的我嘛。就是现在叫做没有经过各种培训班啊,什么班之类,直接就进入了华北大学美术部。 现实主义者我这个人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我画的东西基本上是我眼睛所见,我不搞那种,口号叫什么我就画什么,不是,我是根据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你像《高唱革命歌》就是我和张彤云两个人,就在他们唱歌的旁边铺上我们两个睡觉,我们晚上跟他们一块,他们没有其他的娱乐,就在队伍里面,谈笑啊、拉乐器啊什么,张彤云(尹国良老师夫人,油画家)教他们唱歌,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得把他画出来,再没有其他。 素描是基础 我就觉得素描就是基础,不管你干哪一行,必须把素描作一个扎实的东西。所以我就坚决地办这个东西,就是每年要进行素描大展。就觉得我把这个抓牢,哪个系都垮不掉,它就会使得学生在根基上(立得住),你即使是搞设计这个也对他绝对没什么坏处,绝对有好处,至于国、油、版来说,这个都是有好处的。 天敌是炫耀 在有些什么重要的场合,要和人家交际寒喧什么的,那些让别人去做,我能不做就不做。就是一个总想躲起来,很烦很多人在一起,特别是想要炫耀自己,我最反感最反感炫耀。炫耀,是我的天生大敌。
|